为不断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平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治理之道,充分发挥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以下简称:协管员)队伍的有生力量,将食品安全触角延伸向每个乡村,构筑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突出“一个核心”,矢志编织农村食品安全网。基层农村乡镇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面广、线长、点多,织牢农村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使食品安全管理直达末梢。今年以来,市局突出协管员队伍核心力量,层层传导食品安全压力,加强村委会、自然村食品安全网络化管理,建立镇食安办——村委会协管员——自然村信息员的三级层级管理模式。目前,我市共有协管员240名,100%覆盖区村级组织,构建了基层食品安全网,实现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二、做到“三个坚持”,扛起食品安全责任重担。完善管理制度,压实工作责任,让协管员明职责、懂流程、能管理、敢担当。一是坚持“学以知责”,牢记初心使命。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联合开展协管员培训20多次,及时传达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规定与要求,做好协管员食品安全知识更新培训,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融入食品安全培训,增强协管员的使命担当。同时,采取“跟班学习”形式,定期组织协管员协同开展检查,通过“现场带学”帮助协管员迅速提高协助监管能力。二是坚持“定职明责”,实施规范管理。制定了协管员管理办法,明确其工作职责,协助镇食安办和市场监管所做好食品监管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送、宣传引导等。同时,采取“四个一”制度,完善日常工作规程,即制作一个工作证,公开协管员姓名、职责、单位等信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派发一本工作日誌,记录协管员的日常工作;设立一个协管员微信工作群,实时向镇食安办和市场监管部门反馈工作信息;印发一份食品药品经营主体名册,由市场监管部门为各协管员编制一份食品药品经营主体名册,并及时更新,让协管员对辖区的监管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坚持“考核问责”,实施量化考核。制定了《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考核奖励方案》及其考核评价细则,采用量化考核的形式,年底对协管员开展绩效考核,有效地解决了“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的问题,并对工作突出、协管得力的协管员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的加强教育,多次考核不及格予以解聘,激发协管员队伍活力。
三、当好“四员”,发挥协管员“生力军”作用。协管员是保障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辅助队伍,发挥好其“生力军”作用尤为重要。一是当好政策法律“宣传员”。协管员来自群众,善于到群众中去宣传,让群众掌握食品安全常识,提升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中参与度。今年,协管员参与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进农村”75场次,结合村委会日常工作会议,定期组织信息员开展培训,凝聚食品安全共治合力。二是当好食品安全“信息员”。强化协管员信息报告,开设微信工作平台,实时收集协管员在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安全隐患以及农村集体聚餐等信息,充分发挥协管员在基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作用。同时,要求协管员利用平日驻村、下乡之机,注重收集群众反映有关食品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报告食安办。三是当好监管部门“助理员”。市局建立农产品快筛快检制度,创新地将农产品食品安全的监管触手从“田间地头”延伸到“市场摊档”,由协管员每月在各集贸市场为群众开展蔬菜水果快筛快检1次,检测样品不少于20个,深受群众的好评。同时注重协管员参与开展农村集体聚餐监餐200余次,其中500人以上农村聚餐监餐20次。四是当好食品消费纠纷“调解员”。对辖区内事件较小的食品消费纠纷,协管员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好法律解读与消费调解,帮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既将小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基层,又让协管员取信于民,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