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救国公债
救国公债,顾名思义,就是为救国而发行的债券。这套债券发行距今已83年,由于年代久远及历经战火,仅存不多,大多是华侨从海外带回来的。
让我们来鉴赏一下开平市博物馆收藏的救国公债。纸质,平面为长方形,尺寸:纵34.4cm、横26.4cm。债票正面上方是券名,从右往左“救国公债”繁体字样;上方两角以倒“八”字样式标有公债面额。目前,开平市博物馆收藏有“伍圆”“拾圆”“伍拾圆”“百圆”等4种面额债券多张。券名下方从右至左竖式排列条例摘要行文,其中:“财政部呈奉国民政府核准发行救国公债国币五万万元依照条例如期还本付息合给本债票为证”的字体稍大,而有关债额、发行、利息、还本、基金、债票种类等说明字体较小。条例文字中间盖有财政部的红色方印,而左边则有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和两位次长邹琳、徐湛的签名和盖章。息票共分33期,每张息票均印有债券号码、领息摘要、面额等。债票反面都印有与正面中文相同内容的英文,是特为方便海外华侨购买而设计的。
民国二十六年“伍圆”救国公债
民国二十六年“拾圆”救国公债
民国二十六年“伍拾圆”救国公债正面
民国二十六年“百圆”救国公债背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处于白热化阶段,中华民族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救国,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国民政府为解决军费问题,于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9月1日发行了“救国公债”券,总发行额为5亿元,年息4厘,分30年还清。此次债券分为6种面额,分别为“伍圆”“拾圆”“伍拾圆”“百圆”“千圆”“万圆”。“救国公债”发行时,引起中华民族强烈的反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争相购买,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海外侨胞们虽然身在国外,但心系祖国,更是积极购买。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抵抗侵略的缩影,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开平市百合镇旅美乡亲周锐曾购买1张1万元的“救国公债”,是全美华侨中认购公债数额最多的3个人之一。周先生于1986年将该债券赠送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