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介】茶是故乡浓——茶文化专题展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
蛮名噪海外,美誉入杯樽。
茶之荣也!
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
牛饮可散燥,慢品能娱情。
茶之趣也!
为展现礼仪之邦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推动茶产业发展,由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指导,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开平市农业农村局、开平市大沙镇人民政府主办、开平市博物馆承办的《茶是故乡浓——茶文化专题展》于5月18日起在开平市博物馆展出,展期约两个月。展览分为八个部分,共展出文物及展品155件(套),通过追溯茶史茶事,弘扬中华茶文化精神,欣赏古代精美茶器,探寻古今饮茶的独特方式和审美意趣,同时加深公众对开平侨乡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推广开平“大沙茶”品牌。
第一部分 茶的起源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亦有茶的记载。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中可知,我国商末周初之时,古之巴蜀地区已种茶产茶。西周时期,朝廷祭祀已经用到茶。据清代郝懿行《证俗文》,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第二部分 茶的分类
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历代茶人创造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品种更是争奇斗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规范茶的分类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划分,有的根据茶叶外形来划分,有的按初、精制情况划分等等。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的当属陈椽教授提出的以加工工艺及发酵程度划分的分类法,将中国茶划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
第三部分 茶的礼俗
茶的礼俗是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的风俗、习惯、礼仪,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变化。客来敬茶是中国百姓传承了千年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唐代以来,以茶待客已成风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联姻、以茶书画、以茶歌舞、以茶祭祀、以茶代酒、以茶为诗、以茶为媒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茶的精神内涵。茶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和演变中凸显其礼仪性。
第四部分 茶的用具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论茶具和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最初人们喝茶是用饮食器具,“器”一般代指用茶的辅助器物,大多为金属材质;“具”一般代指用茶的冲泡工具,大多为陶瓷制品。一器多用是古代社会各种器具的共同特点,由于各朝各代陶瓷业的蓬勃发展,茶具更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艺术之美。
第五部分 茶的诗词
一壶清茗,一缕神思,身心在茶香四溢中得到极大的放松,也难怪自古茶香令圣人陶醉,引文人吟诗赞颂,留下无数颂茶赞茗的古诗名句。
第六部分 广东茶叶产区
广东茶叶产销历史悠久,是全国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和流通重地之一,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茶文化源远流长。广东的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山陵地带,集中于潮州、梅州、江门、韶关、清远等市,以凤凰单丛、英德红茶、客家绿茶、新会柑茶、韶关白毛茶最为知名。
第七部分 开平侨乡茶事
开平种植茶叶可追溯到唐代,开平境内还保留了不少几百年的古茶树。民国时期,县内的茶叶生产以金鸡西坑茶林和苍城古儒为主。其中,金鸡西坑茶叶在民国十九年(1930)已远销法国、荷兰、吕宋、南洋及港澳等地。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华侨出洋赚钱后回乡建骑楼、设商铺,经营出口茶叶,鼎盛时期开平经营茶叶店达300多间。
第八部分 开平“大沙茶”
大沙镇位于开平市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1.5℃,海拔高度在200—1250米之间,年降雨量2225毫米,气候温和,空气清新,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自然植被丰富,日照值低。“高山云雾出好茶”,辖区内天露山脉海拔约1250米,连绵起伏,山高雾浓,土壤肥沃,泉甘露清,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是名副其实的山水茶乡。近年来,在开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沙镇连续举办广东省茶文化节、珠三角开茶节等茶主题活动,大沙茶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广东省茶业地位日益重要。2015年,大沙镇被授予“广东十大茶乡”称号,有“广东安溪”的美誉。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古往今来,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万里茶道,到今天“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推动茶产业发展。
展览信息
指导单位
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
主办单位
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
开平市农业农村局
开平市大沙镇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开平市博物馆
支持单位
开平市大沙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开平市山海山茶莊
展览时间
2022年5月18日—7月20日
展览地点
开平市博物馆首层2号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