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图书馆,开平数字文化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平支中心 - 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开平图书馆 > 地方文献 > 开平历史拾零
四百年前的迎龙楼(碉楼故事)
发布日期:2022-07-06 15:44:29
来源: 开平侨乡报
打印
【字体:

迎龙楼,坐落于赤坎镇芦阳村委会三门里,古称迓龙楼,建于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明朝末年,战事仍频,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下避难。一位关姓的老伯带家眷南迁,来到了岭南一个号称驼驮的地方(现在开平交流渡至赤坎一带,古时候叫驼驮)。此地是冲积平原,水草茂密,芦苇丛生,成群的水鸭飞来飞去,啄食鱼虾。关姓老伯看到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立村开族的好地方,就与家人一起,建造房屋,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安安稳稳地定居下来。他特别喜欢芦花,就在河岸上的芦丛旁边筑了一个书斋,取了一个雅号,叫"芦庵"。大家就叫他"芦庵公"。

芦庵公所在的村子叫井头里。与井头里毗邻的是三门里。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芦庵公的后人开枝发叶,人丁兴旺。另外一些从北方南迁的人家也陆续来到这里聚居。几个村落就这样形成了。

当时朝政腐败,社会不安,盗贼猖狂,人民群众,深受其害。为了保障家族和乡邻生命财产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于明末在井头里兴建了一座四层高的碉楼,叫瑞云楼。

瑞云楼为砖石结构,非常坚固,一有匪情,或有洪灾,井头里和三门里的村民都躲进楼里暂避。后来,人口逐渐增多,瑞云楼容纳不了两个村子的群众。芦庵公的曾孙关圣徒决定在三门里兴建"迓龙楼"。他的夫人也拿出私房钱,与他共襄善举。

《开平县志》记载:"数百年前之开平东南半部皆海坦"。驼驮一带,是低洼之地,常发洪涝。涝水一到,房屋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有记载的清光绪九年(1884年)和三十三年(1908年)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瑞云楼和迓龙楼的庇护,村里群众皆平安无事。

300年来,在抗匪和防洪的斗争中,瑞云楼和迓龙楼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村民对这两座碉楼感情深厚,悉心保护,不断维修,所以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一九一九年,村民们重修了显得残旧的迓龙楼。由于基础好,首层和二楼坚固如初,只有三楼的墙体有剥蚀现象,因而要用青砖和水泥加固。楼顶的梁柱也重新换掉,并翻新了楼顶的瓦面。原来的木门窗改用铁门窗,显得更加坚实。重修基本上保留原有的架构和格局。迓龙楼是典型的传统式碉楼。楼高3层,壁厚近93厘米,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全用大型号红砖结砌。砖长33厘米,宽15厘米,厚为8厘米,碉楼四角突出,每层四角均有枪眼,底层正面开有一圆顶门,门的两边各开一个四方形的小窗,二、三层正面各开三个四方形小窗。每层均分中厅和东西耳房,楼顶为中国传统建筑硬山顶式。

只是由于"迓"字人们在口头上少用,便在书写楼名时改为"迎龙楼"。门口上方有"拔萃"二字。据传门口两边曾写有"迎猫瑞稔,龙虎气雄"的对联,后被铲去。据村人反映,改建前所余旧物,仅有一个竹制笔筒。相传室内墙上有一首江南诗,是台湾的一个叫关荣志的军长用顶真格写的:江南一枝梅花发,一枝梅花发石岩,石岩流水响潺潺,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在江南,江南……

瑞云楼和迓龙楼见证了300多年来开平的历史变迁,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可惜的是因修建水利之需,已成危楼的瑞云楼已于1962年被拆毁了。


 

版权所有 开平市图书馆 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12019904号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祥龙北路 邮政编码:529300 联系电话:(0750)2331006 电子邮件:kplib@163.com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