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丙鹤,开平赤坎镇树溪雁湖里人。朝鲜归侨,现定居香港。他是著名记者和作家。 司徒丙鹤的童年,是依靠勤劳的母亲在兵荒马乱的农村度过的。1929年,他挥泪别母,奔赴上海,就读于广肇学校和孔教中学,其后又转到武汉,读英文和数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司徒丙鹤在武汉自发地联络周焕构、李剑影、卫灼谦等几位粤籍青年,组成“友联社”,自编油印《友联》月刊,宣传团结抗日,并投稿给开平的《教伦日报》,开展对华侨的宣传。后来,他投奔十九路军四十九师二九四团一营机关枪连当上士文书。 1932年,司徒丙鹤参加了十九路军的“福建事变”,事变失败后,他与残部士兵被解散,遣送回乡。 司徒丙鹤在友人周春华、司徒囿等帮助下,创办了《新生周刊》,同时与上海杜重远办的《新生周刊》联系,一同发行进步刊物,宣传抗日;对地方的贪官污吏,则进行口诛笔伐,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某县长,被下令通缉。在朝鲜女归侨周春华的关怀和协助下,避居朝鲜,到周春华家开办的汉城运输公司谋生。 1938年,司徒丙鹤经上海、杭州、武汉,回到开平教书。八年之中,辗转开平、曲江、桂林、衡阳、香港、澳门、湛江等地,和妻子谢健一起做各种抗日工作。香港沦陷后经东江撤回粤北,这期间曾被国民党政府两次逮捕。此后在半游击区办报,与妻子度过饥馑的战争岁月。 抗战胜利后,司徒丙鹤回到广州《前锋日报》,投入新闻工作,并与友人周梅羹、黄林之等合办《开平华侨月刊》。他因写了一至六篇《痛论人间何世》特稿,揭露国民党挑起内战的罪行,被落入“黑名单”之中,于1947年被迫抛妻别子,逃往澳门转道香港,进入《星岛日报》当编辑,与友人合作创办《好消息》晚报。不久,被调回华南分局领导的《华商报》工作。 1949年9月,侨领司徒美堂奉毛泽东主席电召,自美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司徒丙鹤陪同北上,担任政协联络秘书职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0月1日,他陪同司徒美堂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之后,司徒丙鹤出任国家侨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兼副主任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秘书,周恩来总理指示他“跟随美堂老人做好工作”。此期间,他还兼任广州《新商晚报》社长、北京中国新闻社通讯组组长,他笔录了司徒美堂口述的《旅美69年生活历程》,在《光明日报》登载,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毛主席称赞。后又到粤中侨乡参观土改,写了专文及其他论文,由香港《文汇报》编印成《祖国与华侨》上下两集,在海外发行。 1955年5月司徒美堂去世后,司徒丙鹤被调到中央内务部主编刊物,加入中国政法学会,研究政治法律档案。1956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论百家争鸣》的论文。同年,他被任命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联络部副部长,兼北京市侨联秘书长。1959年任中央接侨委员会行政处长,迁到广州办公。并担任全国政协华侨组组员。1964至1965年,被派赴广东中山参加“四清”运动,回京后兼任国家侨委归侨安置处处长。1962年发表了《司徒美堂与美洲洪门 致公堂》长文。 1966年,司徒丙鹤受到批判和抄家,后被下放到江西进贤“五七”干校。1973年,干校解散,被调到山东郑城劳动大学当副校长。 1979年,停笔13年的司徒丙鹤被任为中国新闻社特派记者,撰写了一大批报道文章。1980年,司徒丙鹤重返香港报界,任职于《华侨日报》和《文汇报》,撰写社论、时评,《京华感旧录》及杂文,致力于两岸三通和开放改革的报道工作。此期间,他还到祖国各地及美、加、韩、泰、日等地旅行,以其见闻,写了大批文章在海内外的各种报刊发表。 1987年,“司徒美堂纪念馆”在开平落成开幕,他写了《美堂老人烈士暮年》长文,登在《江门侨史》上,他还将毛主席、周总理于开国大典时赠送给司徒美堂的獭皮大衣,叫儿子从北京带来,献呈纪念馆陈列。他曾先后到北京参加致公党成立60周年、70周年纪念大会,后又参加了中国侨联40周年庆典。
相关附件: